第532章 东藩书院_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书荒啦文学网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532章 东藩书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32章 东藩书院

  李旦写完信之后,心情也是大为愉快,对王文龙笑道:“这造船厂眼看就能步入正轨了,最初若无你一力主张,这是想也不用想的。”

  王文龙笑道:“我也无非是略做了些中人的活计而已。”

  李旦哈哈大笑道:“贤婿不用过谦,咱们都是一家人,还分什么你我,我打算这造船厂中未来便由贤婿长久的拿一份干股。”

  王文龙拱手道:“那就多谢岳丈了。”

  造船厂之中王文龙一分钱也没出,这一份干股纯属为了筹拥他的出力,以及给造船厂的未来买保险用的。

  李旦还要留在大员港处理造船厂的后续事务,而王文龙则动身南下,几天前他就收到了岛上第一家书院的邀请,现在造船厂的事情告一段落,他也应该应要去做会讲了。

  原本历史上台湾的第一家书院是施琅收复台湾之后于台南的天后宫设立的西定坊书院,那时候的福建人虽然大力开发台湾,但是郑氏集团的主力其实还是放在福建本土,施琅收复台湾之时,台湾岛上的人口还不到三十五万,本就养活不了多少书院。

  而这个时空台湾岛的人口在万历年间就已经超过了八万,人口的聚集速度远远高于原历史,又因为这些人口中大量都是三一教徒的关系,三一教本来就是以书院当做教门的堂口,所以本时空台湾岛上的儒学书院比原历史上办的快的多。

  如今台湾岛上居然就建立了第一家书院,位于打狗港,书院名称取唐人诗句“海东大藩地,怎曰财赋强”的意向,名叫东藩书院,表达了想要在台湾岛上建立文教的决心。

  这书院的地点位于大狗港小镇的北门之外,位置大概相当于原历史上台湾的崇文书院所在。此书院也并非单独由三一教所建,而是由三一教、岛上各大小海主甚至是内陆的许多家族共同出资所设立。包括李旦也为这书院捐了上百两银子。

  东藩书院建立至今也只有两年,规模称不上大,只是在山脚上联绵上去的一排草屋而已,学生加起来只有两三百人。

  虽然书院规模不大,但是作为全天下民族主义者都关心的台湾岛上第一家大型书院,这所东藩书院倒是很受重视,成立的两年多来许多支持开拓的名家都曾来书院做过会讲,比如姚鼎就来书院讲过三场。

  王文龙的名声比这些名家要大的多,甚至可说是开拓台湾岛的第一鼓吹者,在岛上待遇自然不同,或是出于书院的提前安排,或是出于学生们对于王文龙自发的敬仰,王文龙来到东藩书院时,书院的师生都站在山门之外迎接,三四百人排出了颇壮观的队伍。

  王文龙一来到书院门口,就被书院的山长以及教职人员团团围住,挤的王文龙连滑杆都差点下不来。

  “建阳先生,请。”山长操着一口福州口音,满脸热情的说道。

  书院的山长是三一教里头一个坛主,名叫张子明,他原本就是福州秀才,还参与过围攻高宷,后来跟着三一教一起渡海,如今已在打狗港定居。

  因为有秀才功名还进过府学,去年张子明便被推荐为书院山长。一个在大陆上不怎么出名的秀才都能成为山长,也可见台湾岛上读书人有多缺。

  王文龙笑道:“贵书院的师生太客气了,请。”

  王文龙跟着张山长一起走进书院山门,而学生们则在后面挤挤挨挨,许多人都伸长了脖子向王文龙这里张望,想看看名满八闽的建阳先生究竟是什么长相。

  王文龙被张山长一路引进书院的讲厅,一群书院中比较出挑的学生被带到讲厅旁边。

  “山长好!”

  “建阳先生好!”

  学生们纷纷问候。

  张子明指着一个学生对王文龙介绍说:“这个学生叫林启昌,字漳艾,他们家原本是漳浦人,早在福建商人大举开台之前就已经迁居台湾,如今聚居在台中的北屯,林启昌做文章颇有几分功力,今年打算回漳州考举人。”

  “是个出色后生啊。”王文龙笑着点头道。

  林启昌则一脸激动:“在下早就仰慕建阳先生大名,今天终于有机会能够一见。”

  林启昌所居住的台中北屯在后世就是台中市的雾峰区,而林启昌的家族就是后世台湾大名鼎鼎的雾峰林家,这支家族在元代就已经迁居台湾,后来由雾风林家分出来的板桥林家等几支都是台湾本土有名的望族,原历史上在郑成功时代雾风林家就进入台湾的权力中心,青史留名的包括郑成功手下大将林凤,还有后来带着篮球游回祖国的那位林先生,也是雾峰林家的后代。

  接着张子明又指着一个脸上带刀疤的青年介绍说:“这乃是福州的廖文远,随其族来到台中一带开垦,文章做的也不错。”

  王文龙好奇问道:“朋友脸上疤痕从何而来?”

  廖文远直白的用闽南口音回答:“幼时随父亲同土人争水,受土人毒箭咬了一口。不过已把水塘争下来了,些许小伤并无挂碍。”

  “当时你几岁?”王文龙问。

  “约莫九岁了吧。”廖文远回答。

  张子明连忙在一旁补充:“那时与他们争水之岸里社,如今已经加入三一教,成为熟番了。”

  王文龙点点头称赞道:“小友九岁之时就能提刀上阵,真乃少年英雄也。”

  接着张子明又为王文龙介绍在北部淡水一带长大的陈耀漳,和廖文远与林启昌不同,陈家在淡水一带已经跨过开垦的阶段,开始在淡水的定居点附近行医,并且通过和土人之间的长期交流建立了关系,在淡水一带经营木材生意。

  陈耀漳今年也要回福建科举,因为他家族中人多少都认些字,陈耀漳从小也是被当做读书种子培养的,他考上举人的概率比林启昌还要大。

  “建阳先生,我叔父最喜欢先生的书,常为我读先生的作品,我识字都是用先生的《连城诀》开蒙的呢。”陈耀漳笑着说。

  王文龙的作品在福建人之中受欢迎太广,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全都在台湾广泛流行。

  王文龙笑道:“我的小说能起这样作用,也真是意外之喜。”

  就眼前王文龙认识的几位,他们的家族在原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雾峰林家,丰原廖家,大龙垌陈家等等,后来纷纷混成了台岛上的地头蛇。

  张子明又为王文龙介绍了几位人物,全都是本地大家族子弟。

  这也可以看出此时台湾岛上的权力结构,海商开发台湾岛只是引来了先期投资,具体的开发工作还是要靠一个一个的人脚踏实地去干。

  开垦荒地十分艰苦,还要处理和原住民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是一家一户可以完成的,所以一段时间后能够在台湾岛上成功扎下根的基本上全是家族势力。

  这些家族对于台湾岛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

  好处是使得台湾岛迅速的融入中华文明圈,坏处则是结成了一个个家族的利益团体,郑成功来了就支持郑成功,满清来了就支持满清,只要不损害他们家族的利益,他们可以和任何统治者合作。

  王文龙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尽量将这些力量纳入中华民族对外开拓的势力之中。

  只要可以将蛋糕不断做大,这些人自然就不会背叛。

  见过书院的优秀同学,又在书院中一番浏览,午饭之后王文龙将自己从福建带来的书籍:二十多套全本的《民族国家论》《葡萄牙国史》《天演论》《国富论》等等书籍捐赠给东藩书院,又在张子明的邀请下给书院题写了“东海儒门”的牌匾。

  一直忙活到下午,王文龙才走进正厅做会讲。

  福建地方夏日炎热,所以书院建筑之中传统会给开会讲的先生专门修一个带屋瓦的厅子,这厅子还有些声学上扩音的效果,王文龙能站在亭子下乘凉,而学生们就只能站在大坪晒着中听讲,还不能打伞,最多只能带一个草帽或者斗笠,避免使得后面的人看不清演讲者的动作表情。

  不过这些台湾岛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开垦农民的后代,哪怕出生大族也是脚踏实地扶犁赶牛过的,对于受一会儿太阳的晒并不觉得如何苦,众人戴上草帽斗笠,颇为热烈的在那里议论。

  王文龙看着场下几百学子说:“前两日我在大员港见到了咱们福建有名的造船大工黄启祥,同黄老先生聊起如今大明洋面上的情况,我们都颇为忧心。黄老先生说他们黄家去年造了三十条福船,但却修了上百条,因为去往吕宋做贸易的福建商人不少船只都被荷兰人给打坏了,只能挣扎着回到泉州修理,能回去泉州的还算运气好,更多船只便浪沉在大洋波涛之中。”

  “荷兰人不光封锁了去往吕宋的航线,还想要控制大明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他们一直窥伺着台湾这个大明对外通商的宝岛,光是今年内他们的舰队绕台湾航行就已经不下三次。”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l9.cc。书荒啦文学网手机版:https://m.shl9.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