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麻豆社_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书荒啦文学网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522章 麻豆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2章 麻豆社

  李旦一番纠结,最终在王文龙的忽悠下还是认同了应该在台湾建造造船厂的计划,让王文龙连叫胡安过来。

  李旦打量着胡安的模样,特别是看了他手上的老茧,又询问造船的细节。

  李旦很怕胡安只是个欧洲小工匠却来大明自称是造船师糊弄事情。

  他一番询问才能确定胡安的确是有设计能力的造船工匠,在这年头这种大工被称作“船首执斧”。

  既然要让人家做造船厂的管事,李旦也知道用人不疑的道理,态度也就诚恳,他颇为恭敬的询问说:“先生能造大帆船,不知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留在台湾开厂?”

  船首执斧工钱是非常高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李旦已经准备胡安狮子大开口。

  胡安却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薪水要求,而是道:“我得先看看这岛上有没有足够的木材,没有木材我也造不出船。”

  “不需要太好的船只,只要有马尼拉造船厂普通船只的水平即可。木材的要求也可放宽些。”李旦表示道。

  现在的福建海商能够买到的欧洲船,基本上都是二手翻修过的,许多船只甚至是经过海战幸存下来的缴获品,各种残缺都很常见,商人拖回漳州、泉州找几个工匠拿油灰麻绳补一补,直接就当做新船使用。

  即使是这种破欧洲帆船,在福建海商之中的口碑还要超过泉州港自己造的大福船。

  福船的技术要发展成熟得等到清代中后期了,不过那时帆船时代也即将过去,学会欧洲人设计方式的福船一出海就对上了蒸汽战舰。

  听说胡安真的能够造出盖伦船,李旦毕竟高兴,王文龙和李国助轮番跟胡安敬酒,李旦亲切地拉着胡安的手说道:“先生大才,要什么木头,我们马上就派人到岛上找去,此岛甚大,无论什么木头想来都能找到。”

  王文龙在一旁陪酒,心中却想到了前世大航海时代欧洲人每到一处就种橡树林,因为全世界用来造大帆船的材料确实普遍缺乏。

  台湾岛上能找出合适的木头与否,还真得看运气。

  七月五日,大员港移民点和当地土人约定赶集的日子。

  一大早就有一群一群的部落民从山中抬着各项货物来到镇子的围墙之外。

  前来交易的土人大多有一两个中年土人所代领,跟着扛货物的人有男有女,男人长发披肩不结发辫,基本上是光着,女人矮小肥胖,普遍非常健壮,身上重要部位会稍微穿些衣服。

  平埔族不同的部落往往有不同形式的纹身,而他们所抬来的货物则大多是鹿肉、鹿皮,另外就是一些族中所收获的谷物。

  这些人属于平埔族之中的西拉雅族,确切来说是西拉雅族之中的麻豆社成员……就是那个麻豆,这名字就是来源于麻豆社。

  麻豆社的族人是会种地的。他们所种的作物包括大豆、小豆、胡麻、薏仁,椰子、甘蔗等等,基本上是历朝历代从大陆传过来的。

  这些麻豆社的土人带着各种物资熟练地来到榷场之中堆货所在,放下货物之后,福建商人这里自然有翻译跑上前去。

  福建海商和麻豆社做生意已经做了上百年,在经常往来的澎湖商人之中,有些人已学会说原住民的语言,这些翻译会按照不同地区开集市的时间划小船往来于台湾岛沿岸,保证每一次赶集之时都能给当地人提供翻译,当然收入也是不菲,他们会直接从交易的货物之中抽成作为报酬。

  这一次由于李家早就通知了麻豆社的人,除了谷物和各种肉干之外,还有土人带了一些木头下山。

  不论大小,只要他们放下木头,李家就给他们算钱,直接拿铜钱也行,铜钱在台湾岛上是通用货币,居住地离大员港较近的土人很乐意存一些铜钱日常使用。

  还有一些土人拿到钱之后马上就去买货。

  王文龙见这些人的购买力还挺强,他们对于工业品的需求很大,大元岗销售最好的货物一是铁刀农具,二是火镰火石,三是酒水,另外他们还会找汉人购买大量的海鱼。

  此时的西拉雅族人买海鱼不会讲求种类,因为他们喜欢把杂鱼放在一起,酦酵到烂糊当做酱来吃。

  王文龙询问后发现殖民开拓台湾的福建商人对于本地土人大抵还是使用和平相处的态度。

  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商人不是军队,不想也没能力和土人拼命。只有三一教带着传教的目的,同化了几个土人村落,其他的开垦团基本上都和土人之间保持互惠互利的关系。

  王文龙也不奇怪,因为历史上西拉雅族和汉人的关系相当不错,到清代西拉雅族人就被认为是“平地熟番”,相反的西拉雅人和荷兰、西班牙等殖民者之间就经常产生冲突。

  比如在大员港这里,汉人和土人之间就有一种“以土换水”的交易模式。

  平埔族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但是他们的技术水平还只是刀耕火种,岛上荒地多,哪怕土地利用率低一点也可以,但是台湾岛的季风气候使得不同年份的降雨量差别极大,刀耕火种又没有办法让农田的范围固定,经常到了作物要浇水的季节平埔族人才发现他们的田地根本浇不上水。而汉人早就有了挖掘池塘和各类水利系统的技术,可以避免这种状况。

  于是平埔族人和本地汉人之间渐渐达成一种协议,当他们的土地缺水之时,就会去求助汉人从池塘之中给他们放水,汉人保证他们一季的作物是浇水充足、获得丰收,取走粮食之后,平埔族人则将所耕种的土地作为报酬回报给汉人。

  这种交易模式,在汉人看来自然是占了大便宜,但是对于平埔族人来说,他们刀耕火种的技术太落后,一片土地种不了几年也会肥力缺失,本来就会经常换地,短时间内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等各种各样的木材、树枝堆了一堆,李旦才带着王文龙等人走上去查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l9.cc。书荒啦文学网手机版:https://m.shl9.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